菁华高中:八月校长寄语:八月已至,奔赴仍在继续

2025-08-01



陶行知先生曾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朴素的话语,道尽了教育的本质——我们不仅要传递知识,更要培育健全的人格,让每个生命都能在求真求是的路上,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坐标。


刚刚过去的七月,我们送走了一届毕业生,又迎来了新一届菁华学子。在这送往迎来中间,便是我们用实际行动践行陶行知先生的教诲。让我们感动和庆幸的是,我们的诚恳和用心,也获得了孩子、家长和社会的认可。


教育,是让孩子收获独立前行的勇气

高考放榜的那些天,有人欢笑,有人落泪;有人紧紧握住老师的手,说不出话;也有人查到分数后一句“我可以了”,让我们瞬间泪崩。但所有结果背后,都藏着日复一日的耕耘轨迹。正如播种与收获从来不会同时发生,教育的因果也总在时光里慢慢显影。



我们可以确信的是,那些跨过高中三年的孩子,已经收获了可以带着走的勇气。


王容之同学的故事尤其让我动容:他曾在学业上屡屡碰壁,却始终保持着对知识的好奇与韧性,最终不仅考上理想的大学,更在实践中练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这让我们深刻体会到,教育的真谛从来不是那张薄薄的文凭,而是赋予孩子一副坚韧的骨骼——是在人生旷野中独自跋涉的勇气,是在命运风浪前挺立掌舵的能力。


菁华之光
,赞130


它教会他们从泥土里汲取养分,而非仅仅仰望星空;在迷途的暗夜点燃内心的火把,而非永远依赖他人的灯塔。"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能够独立行走于世间的完整的人,而非被分数定义的标签。"王容之同学的成长,正是这一理念最鲜活的印证。



教育,从来不是“包装”出来的

这个八月,招生办公室的灯光常常亮到深夜,而我们始终揣着两个信念:一是要办一所父老乡亲读得起的民办学校;二是坚信"每一所学校不可以教全部的学生,而每一所学校一定能培养出属于她的学生"。


我们不追求"掐尖",只期待遇见真正需要这里的孩子——就像农民不会挑拣种子,只会琢磨如何让每颗种子在自己的土地上扎根结果。


招生过程中,我们总说要和家长、学生"谈恋爱":不夸大、不包装,带着真诚聊理念、谈成长,把学校的真实模样摊开在大家面前。我们会坦诚告诉家长"孩子目前的基础适合怎样的教学节奏",会认真倾听学生"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这种"真招生、招真生"的姿态,反而收获了前所未有的信任——



今年慕名而来的家长特别多,有带着孩子从邻县赶来的,有祖孙三代一起过来咨询的,他们握着我们的手说"就信你们能把娃教实在",这份沉甸甸的信任,比任何数据都让人振奋。


这份认可的背后,要感谢的人太多:


教育抖音达人沐阳说先生是真懂教育的,更打心底里期待孝感的教育能越来越好,是他用自己的流量把我、把菁华高中带到开放的网络平台,让更多人看见我们藏在课堂里的坚持;



曾经在新华社主管媒体任职的专业作者周承影女士以细腻笔触记录校园里的成长故事,更在交流中不断帮我斧正教育理念,引导我们深挖教育本质,让教育的温度慢慢传开;


韩国在读音乐博士马芙蓉妹妹,更像一束热烈的光——我本是个网络小白,面对镜头时总是手足无措,是她用专业的直播素养带着我直面镜头,用富有时代感的网络热情一点点烘托我、带动我,让那些藏在心里的教育想法,能自然地走到父老乡亲面前;



还有孝感高中的程敬荣校长,他的鼓励像一束光,照进我偶尔自我怀疑的时刻,让我更加坚定了脚下的路。正是这些温暖的托举,让我那些浅薄、不成体系的教育理念,被真正需要的人听见、看懂。


更要感谢网络上每一位陌生的熟人,是你们的包容与接纳,我才得以在平台上语无伦次地诉说那些关于教育的心里话。


教育,不是孤勇,而是合作与接力

如今秋风渐起,迎新的钟声即将敲响。我们该以怎样的姿态迎接又一届新生?

教师的迎新,始于自我的更新。当下的教育改革,本质上是一场对人民需求的回应与改变——家长不再只盯着分数,更期待孩子全面成长;社会不仅看升学结果,更关注学生是否具备终身发展的能力。


为此,今年的师训工作,我们特别融入了蔡波校长提出的"重构认知,破局突围"理念,号召老师们跳出传统教学的舒适区:既要打破"唯分数论"的固有思维,理解"普通生成长的摇篮"不仅是口号,更是"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闪光点"的实践;也要突破"我教你学"的单向模式,真正做到围绕学情、以生定教。


我们组织老师逐份分析新生学情档案,从"这届学生需要什么"而非"我要教什么"出发,打磨分层教学方案;邀请往届带过"基础薄弱班"的老师分享经验,比如聂晶老师如何用二十天时间帮七个进度不同的孩子找到学习节奏,涂力瑞老师如何把复杂实验拆解成"小步骤任务"让每个学生都敢动手。


我们坚信,好的教育不是"掐尖",而是让每个学生都被看见,让他们能真切感受到"今天的我比昨天强一点"的进步。


家长的迎新,在于建立协同的默契。新学校不是教育的"孤岛",而是家校共育的"枢纽"。我们会定期举办家长课堂,从"如何帮孩子适应新环境"到"怎样发现孩子的微小进步",让教育理念在碰撞中达成共识。就像25届毕业生陈温迪的妈妈说的:"孩子中考400分,现在能冲一本,不是学校单方面的功劳,是我们跟着老师的建议,一起慢慢陪他赶上来的。"这份认可,正来自家校之间最朴素的信任。


孩子们的迎新,需要勇气与憧憬并存。新环境里有晨读时的琅琅书声,有咬紧牙关与老师课堂节奏走的拼劲,也有社团活动中的创意迸发。


我们会用"成长档案袋"记录孩子们的每一点变化:第一次主动举手回答问题的瞬间,第一次独立完成的一道题的喜悦,第一次突破自己定下的小目标的雀跃。希望你们记住:在这里,进步不分大小,每个敢于尝试的人都值得掌声。






站在八月的门槛上,我常常想起那些深夜伏案的老师、那些眼神明亮的学生、那些默默支持的家长。教育就是这样一场接力赛,我们接过的是信任,传递的是希望。在此我想承诺:会让每个用心教学的老师得到尊重,让每个努力成长的孩子获得支撑,让每个真诚托付的家庭感到安心。因为教育最美的模样,莫过于一群人朝着同一个方向,温暖同行。


你们的校长朋友


2025年8月1日




招生电话

0712-2568999

17771218999

学校地址:孝感市澴南路8号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关 注 菁 华

乐 在 菁 华



阅读9
分享